走进普安
自然地理
地理环境
普安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乌蒙山区,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,东经104°51′10"~105°09′24",北纬25°18′31"~26°10′35",南北盘江分水岭地带。乌蒙山脉横穿县境,中部地势高起,将全县分为南、北两部分,南部地势向西南倾斜,北部地势向东北倾斜。东与晴隆县接壤,南与兴仁市、兴义市相连,西靠盘州市,北与水城区、六枝特区相邻。
地质地貌
地质:普安县境地层出露显示多样,结构复杂,古生代、中生代、新生代的地层均有分布,其中以三叠系分布最广,二叠系次之,其余的泥盆系、石灰系、侏罗系、第四系均为零星分布。出露最老地层属泥盆系罐子窑组,最新属第四系全新统。境内岩溶地貌发育,出露地层主要岩类为炭酸盐岩、砂页岩、玄武岩,以炭酸盐岩分布最广,约占总面积的57.6%,砂页岩37.1%,玄武岩29.3%。由此发育的土壤,土层薄、有机质少、生物种类不多,生态环境脆弱,水土流失严重,容易造成石漠化。
地貌:普安县地处云贵高原向黔中过渡的梯级状斜坡地带,县境呈不同规则南北向长条形。地势特点是中部较高,四面较低,乌蒙山脉横穿中部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:南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,北部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。主要山脉有:中部呈西南向东北走向的乌蒙山,南部呈西南向东北走向的卡子坡山,北部呈西南向东北走向的普纳山。这些山脉走向都顺应新老地质构造走向的分布,构成普安地貌骨架。普安县平均海拔1400米,境内最高峰长冲梁子位于中部莲花山附近,海拔2084.6米,最低点石古河谷位于北部,海拔633米。
土壤特征
普安县境土壤类型多样,形成因素主要是母质、地形生物气候等自然及人文活动影响。共有山地灌丛草甸土、山地黄棕壤、黄壤、石灰土、紫色土、潮土、沼泽土、红壤和水稻土9个土类,27个亚类,72个土属,150个土种。其中,山地灌丛草甸土占土地总面积的0.09%,该类土土层浅薄,矿物质风化度较弱,表层黑色,富弹性,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平缓部;山地黄棕壤占土地总面积的16.3%,分布在海拔1700-2000米之间,其类的耕作土为灰色土亚类;黄壤是境内主要的土壤类型,占土地总面积的40%,广泛分布在海拔1900米以下地带;石灰土主要分布于石灰岩集中出露区域的缓坡、洼地和石旮旯地段,占土地总面积17.25%;紫色土占土地总面积的3.2%;潮土占土地总面积的0.08%,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沿岸,多为高产稻田土壤;灌淤土占土地总面积0.07%;红壤占土地总面积的1.08%;水稻土是县境内耕作土壤的主要类型, 占土地总面积的5.56%。
气候特征
气候特征普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,其特点是四季分明,雨热同季,春秋温和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。多年平均气温14.1℃,1月平均气温4.9℃,极端最低气温-5.9℃(2016年1月24日);7月平均气温20.9℃,极端最高气温35.1℃(1994年5月1日)。平均气温年较差16℃。无霜期年平均290天,年平均日照时数1437.4小时,年平均降水量1297.6毫米,极端年最大雨量1755.6毫米(1997年),极端年最少雨量668.3毫米(2011年)。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8月,6月最多。
水文特征
普安县境内河道属南盘江、北盘江两大流域。其中南盘江流域面积692.2平方千米,占48.8%;北盘江流域面积732.8平方千米,占51.2%。主要河道有四级河乌都河、马别河、新寨河、石古河4条,总长199.6千米。河流总长度374.3千米,河网密度26.19千米/平方千米,径流总量10.03亿立方米,年排涝量13.44亿立方米,年最大排涝量19.8亿立方米。
植被特征
普安县地处珠江上游,地势起伏,地形破碎,立体气候明显,适宜多种植物生长,森林覆盖率54.8%,是珠江防护林的重要生态建设区域。本县植被类型复杂多样,呈垂直带发育。主要植被带有高山灌丛草甸带;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常绿、阔叶落叶混交林带。海拔1800米以上主要为高山灌丛草甸带,偶见一些落叶乔木呈矮曲林景观;海拔1800—2000米主要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;海拔1800米以下主要为针叶常绿、阔叶落叶混交林带。
自然灾害
普安县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、洪涝、风雹、凝冻、倒春寒、秋季低温绵雨等。旱灾平均每两年发生1次重旱以上等级,春旱主要发生在11月~次年4月,夏旱发生在7月~9月。风雹灾平均一年发生2到3次,主要发生在4月~7月。凝冻灾害每年均有发生,主要发生在1月~2月,最长凝冻时间可达40余天。
生物资源
普安县境内野生动物有二类保护动物恒河猴、水獭、雀鹰等10余种;三类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和蟒蛇等;境内野生植物以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为主,共118科,639种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